在一個敏捷的組織中,行動力是 洞察問題 → 擬定行動 → 迅速啟動 → 有紀律地執行與學習 → 持續改善 這條路徑的流暢程度與意願程度度。
行動力,是連接思維與實踐的橋樑,是一種信任的啟動、一種責任的回應。
是建立在「試得起、學得快、錯得少」的設計之上,是對風險的坦然迎戰,是在不確定中仍能產生進展的關鍵力量。
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行動力:
敏捷教練們常引用 Cynefin 框架的「複雜領域」來解釋:在看似混亂與模糊中,我們是 小步試探(Probe)、感知回饋(Sense)、再調整反應(Respond)。這,就是行動力。
在變動越來越快、競爭越來越即時的環境中,「慢一步」就可能 錯過整個市場。
許多組織不缺乏資源,也有人才,但是:
現實場景一:責任推拖的文化
在不少企業內部,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句:
這種文化表面上看起來「謹慎」,實則是一種逃避行動責任的「高明拖延」。一個團隊中只要有這樣的語言出現,久而久之整體決策就會延遲、行動節奏也變慢,錯失市場機會、打不出創新突破。
相對應的敏捷力文化是:
具備這樣文化的團隊,會主動、會試錯、會學習、也會不斷前進。
當團隊面對市場未知、用戶行為模糊、需求尚未具體時,過多的腦力激盪不如一個「能見人」的原型(prototype)來得有價值。這時候行動力展現在:
關鍵是讓學習啟動。
很多時候,會議開了三次還沒有共識,是因為大家都卡在「思維層面」無法對齊。但只要有人站出來說:「不如我們先做個 prototype 來試試?」於是事情就動起來了。
** 行動產生共識 **
產品團隊與業務單位溝通不良,雙方互相指責:
這時候,具備行動力的團隊會這樣想:
** 一小步開始修補與建立信任與效率 **
雖然「行動力」難以用 KPI 精準量化,但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指標來觀察:
指標面向 | 評估問題 |
---|---|
決策-行動落差時間 | 團隊從開完會到第一次產出樣本的平均時間多久? |
主動發起數量 | 有多少行動是自發,而非「被 assign」? |
問題顯影速度 | 問題是行動中顯現,還是最後才爆發? |
行動後的學習週期 | 團隊是否有行動後的 retro 與知識內化? |
行動力可以用以下問題快速「自我診斷」:
一個有行動力的團隊,必然伴隨著「說到做到」的文化。
六種具體行為:
展現的價值觀:
這就是 HiDEPP 團隊文化的縮影。
HiDEPP 是一種精神,也是一種行動力團隊的特徵縮寫:
HiDEPP Team
HiDEPP 團隊重視節奏、重視誠信,更重視從行動中建立學習。
行動力的最大副產品就是學習速度的飛躍。
沒有行動,學習只能靠書本與推論;有行動,學習就會來自現場的回饋與驗證。
當團隊行動起來,就會累積大量:數據、驗證回饋、反思、實務經驗、錯誤案例
這些,才是真正形成組織知識的「資本」。
層次 | 描述 | 代表行為 |
---|---|---|
Level 1:執行力 | 能準時交付交辦任務 | 被動完成 OKR |
Level 2:主動性 | 看到問題願意出手補位 | 提出優化方案、自主開會 |
Level 3:引導與實驗 | 願意提出假設並發起試驗,讓團隊動起來 | 發起 A/B 測試、帶領跨部門實驗 |
一個沒有行動力的組織,再多的共識與討論也只會原地踏步。
一個具備行動力的團隊,能透過不斷地行動開展
「行動力就是敏捷的 DNA」 - 出自於「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