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3
1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3

Day 3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之行動力(ACTion)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1. 什麼是行動力?

在一個敏捷的組織中,行動力是 洞察問題 → 擬定行動 → 迅速啟動 → 有紀律地執行與學習 → 持續改善 這條路徑的流暢程度與意願程度度。

行動力,是連接思維與實踐的橋樑,是一種信任的啟動、一種責任的回應。

是建立在「試得起、學得快、錯得少」的設計之上,是對風險的坦然迎戰,是在不確定中仍能產生進展的關鍵力量。
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行動力:

  • 是做對、能學。
  • 是從當下可行的點出發。
  • 是能快速調整。
  • 行動力,是即使很害怕,還是願意踏出那一步。

敏捷教練們常引用 Cynefin 框架的「複雜領域」來解釋:在看似混亂與模糊中,我們是 小步試探(Probe)感知回饋(Sense)再調整反應(Respond)。這,就是行動力。

2. 為什麼組織需要行動力?

在變動越來越快、競爭越來越即時的環境中,「慢一步」就可能 錯過整個市場
許多組織不缺乏資源,也有人才,但是:

  • 在推進中停滯、遲疑,造成時機錯失
  • 在挑戰中退縮、等待他人解決,錯失機會
  • 在資訊未明時畏懼行動,讓回饋與前進遲遲無法展開

現實場景一:責任推拖的文化
在不少企業內部,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句:

  • 「這不是我的負責」
  • 「這件事應該要等主管決定吧」
  • 「他們部門沒給資料,我這邊無法動作」
  • 「這樣做要再確認」

這種文化表面上看起來「謹慎」,實則是一種逃避行動責任的「高明拖延」。一個團隊中只要有這樣的語言出現,久而久之整體決策就會延遲、行動節奏也變慢,錯失市場機會、打不出創新突破。
相對應的敏捷力文化是:

  • 「先從我能做的出發」
  • 「我們先試試這個版本,之後再優化」
  • 「我們可以先做一個 MVP,收集回饋」
  • 「我來發起!」

具備這樣文化的團隊,會主動、會試錯、會學習、也會不斷前進。

3. 行動力的實踐場域與時機

3.1 產品或服務創新階段

當團隊面對市場未知、用戶行為模糊、需求尚未具體時,過多的腦力激盪不如一個「能見人」的原型(prototype)來得有價值。這時候行動力展現在:

  • PO 發起一個 week-long MVP 試驗
  • 設計師畫出 wireframe 邀用戶回饋
  • 工程師直接做一個 quick demo 收 feedback

關鍵是讓學習啟動。

3.2 當決策或組織運作陷入僵局時

很多時候,會議開了三次還沒有共識,是因為大家都卡在「思維層面」無法對齊。但只要有人站出來說:「不如我們先做個 prototype 來試試?」於是事情就動起來了。

** 行動產生共識 **

3.3 跨部門合作時

產品團隊與業務單位溝通不良,雙方互相指責:

  • 「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們流程」
  • 「他們都不提供市場需求資料」

這時候,具備行動力的團隊會這樣想:

  • 「我們先找個小案子試合作看看,看看會遇到什麼問題」
  • 「我主動寫一份共用的需求摘要報告給他們看看」

** 一小步開始修補與建立信任與效率 **

4. 如何度量行動力?

雖然「行動力」難以用 KPI 精準量化,但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指標來觀察:

指標面向 評估問題
決策-行動落差時間 團隊從開完會到第一次產出樣本的平均時間多久?
主動發起數量 有多少行動是自發,而非「被 assign」?
問題顯影速度 問題是行動中顯現,還是最後才爆發?
行動後的學習週期 團隊是否有行動後的 retro 與知識內化?

行動力可以用以下問題快速「自我診斷」:

  • 最近一次主動發起的實驗是什麼?多久前?
  • 最近三次會議有產出什麼可以實踐的行動嗎?誰執行?
  • 團隊是否有讓人「做錯但不被懲罰」的心理安全感?

5. 說到做到:六種具體行為 + 展現的價值觀

一個有行動力的團隊,必然伴隨著「說到做到」的文化。
六種具體行為:

  1. 記錄承諾並可追蹤:白紙黑字寫在 Sprint board、OKR、Jira 上。
  2. 主動進度回報:主動更新。
  3. 有障礙就求助:透明說明。
  4. 錯了會修正:願意承認、調整並提出新做法。
  5. 結果交付為導向:我們解決了什麼
  6. 彼此提醒不尷尬:團隊可互相 accountability。

展現的價值觀:

  • 誠信(Integrity):說出口的話就會努力實踐。
  • 當責(Accountability):即使沒人提醒,也把任務做到。
  • 協作(Collaboration):跨部門不互推,互相補位。
  • 精進(Kaizen):每一次做完都問:「我們下次可以更好的是什麼??」

這就是 HiDEPP 團隊文化的縮影。

6. HiDEPP:行動力文化典範團隊

HiDEPP 是一種精神,也是一種行動力團隊的特徵縮寫:
HiDEPP Team

  • High Disciplined:高度自律,該做就做,無需督促
  • Extraordinary Perseverance:異常的堅持,做不好也會想辦法繼續前進
  • Practice:持續實踐,Learning By Doing

HiDEPP 團隊重視節奏、重視誠信,更重視從行動中建立學習。

7. 行動力與學習的關係

行動力的最大副產品就是學習速度的飛躍。

沒有行動,學習只能靠書本與推論;有行動,學習就會來自現場的回饋與驗證。

當團隊行動起來,就會累積大量:數據、驗證回饋、反思、實務經驗、錯誤案例

這些,才是真正形成組織知識的「資本」。

8. 行動力的三個層次

層次 描述 代表行為
Level 1:執行力 能準時交付交辦任務 被動完成 OKR
Level 2:主動性 看到問題願意出手補位 提出優化方案、自主開會
Level 3:引導與實驗 願意提出假設並發起試驗,讓團隊動起來 發起 A/B 測試、帶領跨部門實驗

9. 行動力的好處:讓組織動起來,學起來,贏起來

  • 能快速修正方向,避免大錯
  • 建立快速回饋迴路
  • 讓學習變成文化的一部分
  • 增強團隊信任與心理安全
  • 讓連結力、通靈力、覺知力、韌適力能落地

總結

一個沒有行動力的組織,再多的共識與討論也只會原地踏步。
一個具備行動力的團隊,能透過不斷地行動開展

「行動力就是敏捷的 DNA」 - 出自於「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」


上一篇
Day 2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之連結力 (RAPPORT)
下一篇
Day 4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之覺知力(Awareness):看見自己,也看見整體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25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